首页 > 招婿拜岳 > 招婿拜岳神木的婚丧祭祀及其他礼仪

招婿拜岳神木的婚丧祭祀及其他礼仪

浏览:编辑:文    发布时间:2015-5-25 19:01:09

导读: 催妆:迎娶之先,男方须提前将妆新衣物送至女家,称催妆;女家亦将备置嫁妆及亲友所赠衣、柜等物送往男家,叫“过厨柜”即催嫁之意。乡间女方操办嫁女喜事,常须男家帮米,名日:“曲米”,用作酿酒,实则借故财礼,…

  催妆:迎娶之先,男方须提前将妆新衣物送至女家,称催妆;女家亦将备置嫁妆及亲友所赠衣、柜等物送往男家,叫“过厨柜”即催嫁之意。乡间女方操办嫁女喜事,常须男家帮米,名日:“曲米”,用作酿酒,实则借故财礼,故戏称“缺米”。亦有外加鼓乐、烟酒钱者,又叫“花红”,所以俗称“送曲米”。

  嫁娶:联姻中心环节。历代相传,礼仪繁多,城乡有别,多带色彩。一般乡间历时3天。佳期前1天,远亲近友持礼而至,晚上有鼓乐吹奏,故称“安鼓”。第二天娶亲,男家备彩轿、骡马,选舅家1人(称“龙头”)姑表亲1人、1人(称“驮客”)组成迎娶队,总称“娶戚”,需凑单数,再由近房叔辈(称“老主家”)率领,带鼓手、轿夫、马童(一般由晚辈儿童充任)同往迎娶。女家设宴招待毕,扶女上轿,并以同类人选组成多于娶戚的偶数队伍送至婆家,称为“送戚”(西北乡风,以送戚人多为势重)。行前,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(俗称姊妹钱)为号,一时鼓乐吹奏,爆竹齐鸣,嫁女哭涕,弟妹争相拾钱,甚是热闹。途经村庄常有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,名曰:“种”,或称“邀宴”。主家每以邀宴之多为荣。

  抵家之先,“龙头”须提前返回报讯(俗称“打前站”),及彩轿进门,香案已设庭院正方。先由新郎拜祭天地,次请新娘“握宝”(将裹有银元或首饰之类的红布包递于新娘手中),然后由新郎婶、嫂相搀下轿扶至洞房炕隅(亦有送戚兄长直接背、抱者),揭去红绫盖头,将男女发辫搭于一处执梳3通,名之“结发”(一些地方在门槛处进行,俗称“拦门”),最后面向吉方炕桌灯斗背坐,称“背灯斗”。至此,表亲、朋亲结队闹房取笑(俗称“逗新媳妇”),是夜灯火不熄,新郎敬酒首宴送戚、宾客,鼓乐伴奏通宵。其时猜拳行令,皆大欢喜。

  第三天早餐后,新娘理发开面(即揪去面部及颈后汗毛),束髻妆饰(多用戏装凤冠、霞帔),在婶、嫂2位陪同下立于前庭,举行典礼。司仪以家长、尊亲、辈份为序,按其称谓将参加婚礼者逐个呼出接受新郎参拜(俗称“站大小”),受拜者须偿钱还礼。之后二次宴请宾客。酒过3巡,菜上10碗,宴罢送亲、送戚即散。

  回门、圆饭:新娘在婆家住7~8天(有的住9日)后,岳丈须亲邀新郎、新娘同省娘家居住相同,古称于归,俗称回门或坐8天(取“8对8两家发”或“9对9两家有”之意)。其间,双方家族均行宴请。男方家族只请新娘,女方家族婿、女并邀。次年正月,女婿登门以白馍向女方家族宴请者回礼,并由内弟(或妻兄)带领拜见村中老小,叫做“拜妻家”或“认大小”。

  建国后,恋爱逐步实行,父母对儿女婚事,处于不主或半主状态。不过在形式上须经介绍人牵线和家长认可,方能办订婚手续。一般男女双方经人介绍,在男家或女家见面,叫做“相亲”。此后经双方相互了解(家长负责打听“门户”、家风),接触交谈一致同意时,男家送聘礼至女家,并宴请双方至亲密友,算做订婚(其时城镇青年往往须到商店选购衣料,故县城又叫“扯衣服”)。聘礼轻重不等,多以时髦穿、戴及现金为主,一般乡间较重,城市稍轻。订婚之后,即可到乡镇()领取结婚证书(目前订婚者皆至婚龄),婚姻关系,自此获律承认。然而本地风俗,只有举行婚礼之后(有随订随结婚者,也有结婚登记一年半载方典礼者),方成夫妇。

  婚礼程序,渐行简化。尽管城乡至今仍须男到女家往迎,但花轿已被汽车、马车或自行车所代替。婚仪只有几项,奏乐、鞠躬、讲话之后,即可双归洞房。亲朋送礼赴宴,酒席只行1次,当日宴罢即散。乡间仍行鼓乐迎娶,礼拜诸亲、3日喜事、两宴其宾等旧时大礼,也只是为图个隆重热闹而已,早失去色彩。近有旅游结婚和入赘女婿,男女持结婚证书出外同游数天,便算婚礼完毕;有女无儿之家,可招婿入户,继承财产,所生子女姓氏,随父随母均可,盖由家庭自议,外人不得。此风已开新型文明婚嫁礼仪先河。

  入殓 即以棺盛尸,盖棺待葬。本县人死,须用棺木盛殓。棺板只能用水桐、松柏为料,而以松柏最好。入殓时,先须为死者理发刮脸,净身洗脚(贫者用水,富者用酒,仅形式而已)。其次穿戴寿衣。过去长袍短褂,现在大衣,长寿预先准备,卒死临时赶制,最后人棺加盖。其间死者至亲骨肉及生前友好多侍立于旁作诀,又称视含。

  报葬 入殓之后,将白纸剪裁成条,束之长杆立于门前(城镇多贴讣告),然后分送亲族白布(叫孝布),子孙身穿孝服,腰缠麻辫、手执纸穗柳杖(俗称丧棒)奔往外姻尊亲处报告,统称报丧。沿途逢人叩头,俗称免罪(即生者为死者赎罪)。

  出殡 是丧礼,须择黄道吉日举行,过去有力者常提前设灵,延请僧、道作佛事。先至祖茔招亡(城镇到城隍庙),叫做“迎魂”;午间僧道出街,谓之“扬幡”;晚上举灯笼火把到村外(或庙堂附近)祖名讳,称为“召请”。家中设六盘酒菜请亲朋宴饮,叫“鹿鸣菜”;继备大馍素菜,请吊唁之家分棚会食,称“吃斋”、“放饭”。一般时经3昼6夜。所费动以千计。贫家则无此力,大多停尸3日。吊唁1天,出殡安葬。

  此外,本县还有冥魂合葬的流俗,即对无配偶的死者,家族必须招冥魂合葬。富有之家或买女尸、或制银人入墓匹配,就是一般贫民也要掐面人或刻木人,以避独墓孤魂之忌(说法:孤魂易作怪),实则为了却生者替死者成婚愿。

  祭神 旧时每逢特定节日或按事先口愿,都必须置备香、纸、黄表、猪羊牲及时物供品,至神庙佛殿参拜圣像或牌位,俗称“敬神”或“还口愿”。祭神旨在祈求神灵赐福,有庙会公祭、以村联祭和个人家祭等形式。庙会公祭由会首组织,分坛经费;联祭请主持,全村公摊费用;家祭一切由个人操办;祭神大都礼仪隆重肃穆,态度至虔至诚、年复一年不敢延误。建国后,大型活动已渐禁绝,然领牲、许愿、挂匾、上供者城乡仍有出现,且为数不少。

  祭祖 这是县民缅怀死者,光扬遗德的传统形式,有常祭、大祭之分。寻常逢年过节或遇祖考忌日(即去世的日子)、诞辰,家家取酒肉、熟食少许(代三牲、供献),带纸钱、冥币、锡箔、纸糊衣物等,或于家祠,或至坟前焚烧祭奠,叫做常祭(俗称“上坟烧纸”或“敬老家亲”)。若遇半年或死者周年百岁,不少人家糊制纸人、纸马、亭台楼阁,备佳肴酒席,设灵招迎亡魂并邀亲朋至家悼念,谓之大祭(俗称“过周年”或“烧簇院”)。此风至今仍在乡间广为流传,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其落后的仪式必将渐除。

  满月 不管生男生女,凡第一胎婴儿出生3日,必于门前、大旁套红剪纸图案(男为宝葫芦、女是一朵花),意在报喜。亲戚朋友及左邻右舍,自此陆续相赠红糖、鸡蛋、白面、挂面等,叫做“送汤”。3日后,岳母携带斗米、百蛋、襁褓卧单,由婿筵请至家服侍1月(多为40天)叫“守月子”。及至满月(其实女30天,男29天),亲朋及送汤者应邀带小儿衣、帽、鞋、袜或糕点、玩具至主家聚餐庆贺,叫“做满月”。其时,婿家要赠岳母衣服1件,近族需轮流请岳母吃饭表示感谢。娘家再以白馍分送请饭者答礼,统称“收月子”。

  祝寿(过生日) 一般孩子长至周岁,家人常以油糕粉汤(取“高升”、“长命”意)请客同贺,此后每年至生辰诞期,都要改善生活,叫做“过生日”。人到半百(50岁)、花甲(60岁)、古稀(70岁)、八旬(80岁)诞辰时,由儿孙们帖请亲友隆重庆贺,叫做祝寿(乡间俗称“拜寿”)。祝寿吃的馒头须呈桃形,叫做“寿桃”,宾客皆有贺礼,称“寿礼”。其中也有送匾额的,“德高望重”、“×世同堂”、“光前裕后”等字样,以彰寿者功德,又叫“挂匾”。旧时富有之家常在祝寿期间雇请鼓手、、为寿者“还寿金”,作水陆道场(俗称“活道场”),耗资甚多。建国后城乡间有祝寿之举,但仪式简单,只于厅室悬挂“寿”字中堂,邀至亲挚友一齐举怀祝愿老人健康长寿。

  上梁(合龙口)、乔迁 民间建宅,每至上大梁或过窑顶时,总要备酒饭宴请匠工及帮工亲友、俗称上梁(又叫“合龙口”)。过去上梁讲究颇多,须择吉日良辰,敬神和赏工匠红布、钱钞。现在一般只为犒劳工匠,答谢亲友,多在竣工时举行。

  乔迁即徙迁住居。本县乡俗,凡迁往新居,必须请新旧邻居、家族至亲及帮迁众友聚餐,叫做“暖房”,以庆乔迁之喜。旧时乔迁,亦须选择吉日良辰,而且有走时先扯窗纸,3日再扫原屋,最后才交钥匙等规矩。目前虽已不再如此计较,但拣双日搬家,请人暖房的习惯仍然流行,认为双日有喜,暖家可增进友谊。



来源:
查看更多网站标签 标签: 招婿拜岳

免责声明: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、删除等相关处理。

求爱求婚 婚姻日记 星座爱情 情感倾诉 招婿拜岳 爱情语录 婚嫁忌宜 婚礼筹备 恋爱辅导 结婚常识 婚姻挽救 宝宝成长 结婚当天

Copyright © 2013-2015 Wed120.COM 鲁ICP备14025493号-1 版权所有